“儒商”不是简单的表面儒雅、懂书画的商人,不是精心外包装的商人,而是指有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商人,在这里儒指的是思想,儒商的精神——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商人获得的财富来源合法也合理,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财富,这是取之有道。
“儒商”的重要核心是其获得财富的精神境界——“兼济天下者”,拥有仁心,成为商业界的榜样,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儒商,简单来说“儒商”获得的财富,第一取之有道,第二兼济天下,这两个条件形容儒商正常不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视之有度,用之有节。”这句话来自于《增广贤文》,其出处是《论语·里仁》。树立了儒商经营的原则:诚信为本,和气生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
“仁、义、礼、智、信”是儒商的特征,古代历史中儒商代表人物有:子贡、范蠡等,他们体现出来的“儒商精神”,个人目标放在其次,主要是实现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现在社会崇尚“儒商精神”,“儒商”应该秉承儒家传统美德,具有志向远大,诚信济世等特征。
儒商和儒商文化虽然形成于中国古代,但对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及弘扬却始于当代。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热的出现,看似“热闹繁荣”的儒商研究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挖掘。儒家三圣文化拟结合现有研究对中国古代儒商的形成、发展和传统儒商文化内涵及特征作进一步探讨。
一、古代儒商与儒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儒商的形成和发展是商人群体大量出现,商人职业地位和社会地位提高,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这三大因素相结合的产物。总体上看,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儒商文化亦随之出现。秦汉至隋唐儒商的发展基本陷入停滞。两宋时期儒商开始复兴,新儒学的复兴为儒商文化的全面确立提供了思想指导。到元代儒商发展又陷于停滞。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儒学世俗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儒商发展走向兴盛,儒商文化亦成为主流商业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初步形成和儒商文化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大的发展,商人群体不断壮大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长。而儒家思想成为显学,则为一批商人提供了职业伦理观。这两大因素使得儒商初步形成,其标志便是出现了子贡等以儒家思想经商事贾的商人群体,儒商文化随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群体成为社会的重要阶层,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当时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分工明确,出现了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局面。从周王室到各诸侯国对工商业发展大多持积极态度,商业繁荣,商人成为社会重要阶层和群体。商人主要来自贵族、士人和农民,其中前两者在大商人中占很大比重,这大大提升商人的社会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巨商大贾,他们精于商道,富可敌国,可与诸侯分庭抗礼。子贡、范蠡、白圭是杰出代表,被后世商人奉为的商业鼻祖。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既学富五车,又善于经商,“与时转货赀……家累千金”,史书称曰:“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白圭,战国时东周人,曾为魏相,有过人经商智慧,提出“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之道,司马迁称赞说:“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春秋战国时期儒商形成的思想因素即是作为显学的儒家思想的出现。这一时期儒家先后出现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大师。儒家建立了一套规范人与社会的道德伦理准则,其仁爱、诚信、义利等观念为商业经营提供了伦理规范,为儒商的形成奠定了伦理价值观。许多商人开始用儒家思想指导和规范商业经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商。子贡是孔子的弟子,被公认为儒商鼻祖。范蠡、白圭虽然不是儒家却有儒商风范和精神,说明儒家在春秋战国时代影响极大,儒家思想的许多精华也被其它派别吸取。由此,也可以进一步推见儒家对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新兴社会阶层商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定然有许多商人将儒家价值观作为经商事贾的重要理念。
(二)两宋时期儒商的新生和儒商文化的复兴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然而,这一时期朝廷大多采取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打压商人,使商人成为四民中最低贱的阶层职业。宋代朝廷开始改变重农抑商政策,采取了诸多有利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商业行会不断出现,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程度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朝廷还改变了贱商政策,取消汉唐时对商人着衣和乘坐车马的歧视性规定。科举考试对商人开放意义重大,这使商人与士农有了平等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同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朝廷还鼓励商人捐官从政,商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公私观和义利观要求商人将奉公和守公作为处理公私关系的前提和根本,以义取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为儒商职业观确立了价值取向,使商人经营时以义制利、以义取利和见义思利;在发财致富后,多能化利为义和以利为义,造福乡梓和服务社会。
(三)明清时期儒商的兴盛和儒商文化全面建立
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繁荣、人口迅速增长和大量儒士面临生存压力等因素的作用和推动下,商人数量和群体急剧扩大。商人也积极参与到以儒学阐释商业伦理的行列中来,这使传统儒商文化得以全面建立,成为当时的主流商业文化,使传统儒商文化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的大量经商事贾者中有许多是儒士和儒生。明清两代虽然科举鼎盛,不过由于读书的士子众多,不仅中举和成为进士者凤毛麟角,而且能够享受免除赋役和国家补贴的儒生也相当少,绝大多数儒生为生计所迫只能“弃儒就贾”。
二、传统儒商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体现
什么是传统儒商文化呢?传统儒商文化是中国古代儒商把儒家文化与商品经济法则相整合所形成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其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
一是仁道的核心价值观。仁道及其内含的仁本、仁爱和人本等理念构成了儒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儒商文化的建构中有着本源性、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义利兼济的商道法则。经商必然要讲利和求利,这是商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是商业经营又不能只讲利不讲义,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商业经营也无法长期维持和开展。儒家特别重视义利之辨,主张在以义为先和为本的基础上取利和求利,主张以义制利、以义取利、义利合一和见利思义,强调公利优先,反对唯利是图。
三是诚信为本的经营原则。
四是创新进取的职业精神。
五是克己敬业的管理理念。先秦儒家的“敬”可以分为敬人、敬事、敬天(道)。敬事则要求在做事中磨练,有作为和有担当。
六是热心公益慈善的家国情怀。
展现儒商的社会责任感,通俗的说就是家国情怀。总之,传统儒商秉承儒家思想,它力求将经济效益的追求与道德价值的追求相统一,需要我们辩证地予以评判和批判地继承发展。